2011年12月15日

《将进酒》诗词赏析讲座侧记

       



今年1214日,北师大赵仁珪教授,应邀到新加坡孔子学院,向本地传统文化爱好者,作了个李白《将进酒》的赏析。在两个小时的时限里,一派儒雅的赵教授,从诗外诗里,夹述夹评,娓娓细说,比较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随人生阅历由青涩转趋圆浑;《将进酒》正是历经行路难后的成熟精品。而,亦儒亦道亦侠的秉性,让李白自始至终,遭遇失败而不沉沦,面对挫折犹乐观抖擞。这在李白的作品中一再闪现,更在《将进酒》中充分表达。



作为专研唐宋诗词的专家,赵教授很熟悉地举列其他名家的异同,特别谈及杜甫。教授以为,杜甫之笔偏重社会现象而李白更着重个性的抒发。杜甫之迹可步趋而李白之风难捉摸。《唐诗别裁》中也这么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跌宕起伏本是诗的要素,而语极豪纵夸张又不予人空洞轻浮感,非奇思妙笔不办。教授在总结时,语重心长地痛斥千年封建统治对个性的压抑,抨击唯唯诺诺妨碍社会的发展,是研究古诗人的心得升华。教授压轴的一曲吟诵,恰是欲“与尔同销万古愁”呀!



有位老报人,为文怀念80年代新加坡文艺盛况,感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如现在富足,但精神生活却不贫乏,···为什么现在华文文艺的土壤变得那么贫瘠呢?原因当然跟华文教育的式微有很大关系,文坛老兵在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近几年大家试图召回远去的辉煌, ···两年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带来的四月风,吹皱一池春水,风过后,水面又回复平静。”。



客观因素有时会出乎意料地改变。主观上,有志于激活本地华文文艺者,是否可以从李白身上得到启示?人们往往会异口同声“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触摸?更别说排斥它?



说南来的专家学者只“吹皱一池春水”,却是表面的见解。你也可以推论,这人那人出了本书,或举办了什么座谈的,也是“吹皱一池春水”。当然,也有些个徒有其名的;像赵仁珪教授,袁行霈教授,听过他们的讲演,相信多有如沐春风、豁然开朗的感受。这无疑是一种激励,是能引发波涛的涟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