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语译 龚自珍〈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诗〉



龚自珍此诗写于1819年,时年28 〈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诗〉
诗意异常隐晦,因此引致后来的是各种联想与推测,有者认为,写1918年,
嘉庆二十三年乡试得第四名举人的纪事之作;有者认为,写仙女于寄托自己曾经
爱慕的贵族女子一段恋情。
我以为也可能此诗乃龚自珍寓意于神话与现实的幻想,一路来他的经历与抱负都
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的官场文化的不满,将改革现有不合理制度视为应有的己任。
就如他花钱购买三百株遭人为扭曲的病梅,改种于羽琌山庄,期望能长成健康,
正常的梅花,同一道理。



昙誓天人度有情,上元旌节过双成。

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

凡史竣编增楮寿,花神敕赦赦词精。

不知半夜归环佩,问是空峒第几声。


语译

居于昙誓天里的仙人
不会有人间的丑陋
而有超然的品貌与多情
上元夫人的仪仗车队里
不就有位惊世脱俗的
名字叫双成的佳丽么

瑶池王母娘娘的酒会
这时虽然已落幕了
但场地依然留着龙女的娇声
东海潮水慢慢开始高涨了
夜空依时挂出的月亮
正怒放出异常明亮之光

我编写的佛经终于完成
祈望真的能为自己与他人
延长应有的寿命
此际司花之神已严肃的
宣读帝王的诏书了
敕文的精采显示撰作的才华

不知此刻
半夜归去的仙女们
身上环佩所摇出的
至美的叮当之乐音
会是空峒弦琴的
第几个天籁音符呢






















制图: 维庆油画



2012年12月21日

王之涣 登 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2012年12月8日

题王冬龄书刘长卿<送灵澈>


妙手施龙剂,舒心气韵齐。*

参差夕阳影,洒落远天梯。





















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其创作活动主要在中唐。他的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善于运用简淡的笔触,表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感觉。超脱自然,深婉不迫,毫无雕琢的痕迹。他的近体诗,七律尤以工秀见称,五言律诗,当时更负盛名。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江苏镇江县城南。这里写的是一首送友人诗:首句写竹林寺宁静苍茫之景,次句以杳杳钟声点明时间,三四句写刘目送灵澈归去的画面,“远”字更突出作者伫立远望的依依神情。

* 名墨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墨》:“ 玄宗 御案墨曰龙香剂。

2012年11月28日

赋谢梅花馆主惠赠墨梅墨兰二帧



万蕊追王冕,幽香远送来。

因君情洒落,无雪亦频开。






















芳华薰北国,挥洒墨尊兰。

未忍提轻袖,清纯秀可餐。
















2012年11月26日

题柳宗元的《江雪》



渔翁独钓竞天终,不见人禽万径空 
地处荒寒宜傲骨,诗居清峭映高风
三朝褒贬云烟里,百载升沉炭雪中
寓景寓情凝绝唱,丝丝微妙考诸公


“好诗不怕千回改”此言乃对一般传统诗学习者的家常话,意思是指写好了一首诗之后,
不要吝啬修改的工作,对字,句,韵律,内容,章法,都要仔细审阅,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若发现瑕疵要果敢修正,改写甚至舍弃,然这只是针对作者自己,时间只是片刻而已。
但对于成熟的诗作者,作品一经发表,那就不一样了,作品得由广大的读者,方家掌控,是褒是贬由不得你,肯定否定由不得你。如果有幸一朝登上龙门,流传世代,面对的问题就更遥远更复杂了。
陈文忠著作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就有一篇描写唐代古文大家柳宗元的一首五绝“江雪"接受议论起落的经历,分析非常精细,详尽的这方面的文章。我们应该多作了解;兹简约说之于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面此首被宋人誉为“五绝之冠”的短诗,整整经历了波潮起伏,曲曲折折,难以使人相信的漫长的接受历程。

柳宗元  (773—819)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出身仕宦家庭。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后任集贤殿正字、京兆府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他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任上,年仅四十七岁。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五绝“江雪“历程是从晚唐开始,起因乃是柳之后郑谷亦撰了七绝《雪中偶题》。在这之前,评论柳诗的人并不多,司空图是当时评论柳诗文章之一,司空图如当时普遍时人一般,看柳宗元“文胜于诗”评柳诗于褒贬之间。称〈江雪〉具有深搜之致,亦深远矣。又说俾其穷而克寿,玩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于是郑谷随之而来的七绝《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便立即有人拿来与柳诗相较。郑谷七岁能诗,曾自谓:“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郑谷《雪中偶题》绝句,首句乱飘僧舍茶烟湿,依僧舍实况渲染雪的氛围,次句密洒歌楼酒力微,写雪的寒威使酒力微,后二句: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刻画景色情趣。终篇无雪而雪跃然于上与柳诗相比颇有后来居上的心理架势。
于是不久就有闻凤而来的画者采其诗意作画。后更有宋词人将之化入章句,柳永就曾以此写了〈望远行。冬雪〉: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然而,对于郑谷的赞赏到了宋代,苏东坡却不认同晚唐人的看法,他写道:

郑谷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矣。
东坡此一语,登时扭转了柳诗的命运。至此结束了郑谷辉煌的雪诗赞誉。


而后,宋至元,明。清诸朝,柳宗元的<江雪>虽然不断有各种分析。评赏,有者将〈江雪〉作为单纯雪景赞叹;有者从另角度分析,若刘辰翁云: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然已不再与郑谷《雪中偶题》有所牵连。兹略将清诸家有关议论附录于下: 

1:宋朝杨万里:“令人还亿柳柳州,解道千山鸟飞绝。”
曾季礼狸:把江雪同王维名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相比:认为“子厚雪诗,四句说尽”

2:金元朝元好问:“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周昂:“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

3:明孙月峰则曰:常景耳,资写得峭快便入妙。
胡应麟:“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得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

4:清朝诗评〈江雪〉则到了另一高度。
王士禛《魚洋诗话》:“论古今雪诗,,,若柳子厚“千山鸟飞绝”已不免俗,降而郑谷
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益落下欲呕。然王士禛弟子沈德潜却说得中肯,《唐诗别裁》:江雪的清峭已极,王阮亭指(王士禛)尚书独贬此诗何也。

总之,但多褒少贬,而“五绝之冠”的美誉终于有了一致的结论。*


* 上文有多处引自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吕永华老师书法


2012年11月9日

青年才俊伤风化



勇猛聪明好曝光,

淫邪上网背伦常。

校规国法将身试,

败俗伤风究不偿



2012年11月7日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本詩為思婦、逐臣或棄婦之詩,前六句寫離別之情,追溯以往之狀況,後十句寫相思之意,申訴現在之思念,措辭淺顯,寓意深厚。寫來情致纏綿,語言溫厚;止敘離思,毫無怨懟,可識詩人之忠厚矣。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梁代萧统编入《文选》,并命名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每一首古诗都没有诗题,后人为区分的方便把每首诗的首句用作诗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一般认为是一组抒情诗,其主要内容为描写夫妇、恋人和朋友间的离别和思念、士人的失意与愿望,经常透露出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上承《詩三百·國風》之餘緒,下啟建安文學之詩風,语言质朴直率,意境深婉,是五言诗中的极品。写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种感受,用平铺直叙之笔,情深而不夸饰,但能于静中见动,淡中见浓,家常中见永恒。


















2012年10月27日

读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论二则




      把莫言得奖看得单纯一点吧   


               (一)














 (二  从莫言获奖看ys的无知、无耻!)

莫言带领着一群“丰乳肥臀”的“妻妾(成群)”进入了“红高粱”地,被诺奖那帮子“评委”看了热闹,大呼过瘾。所以给与高分,于是就中彩了。
获个奖挺好,获个国际奖也挺好。既能出名,又有奖金可拿。但获得这个由一帮子对中国持有偏见的西方敌对势力的“狗腿子”控制的“诺奖”,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君不见美国奥巴马还获得诺贝尔“国际和平奖”嘛。
顺便说一句,凡是描写新中国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都不会获奖。为什么?因为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丰乳肥臀》以地处山东半岛的高密县大栏镇(市)一农村妇女上官鲁氏(母亲)所生八女一儿涉及到的种种人事变化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近百年来,主要是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它突出的是以司马库(母亲的二女婿)和鲁(原姓蒋)立人(母亲的五女婿)为代表的两种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作者的倾向也就体现在对双方的爱憎上。且看书中的描写。

1: 丑化八路军

  蒋立人是八路军铁路爆炸大队的政委(鲁大队长牺牲后改姓鲁,并兼大队长),作品中却从没见过他这支队伍有过任何一次对日作战。而仅有的一次战斗,是队长和政委从母亲手里骗得沙月亮(母亲的大女婿)的女儿沙枣花作为人质诱逼沙月亮为救女儿自投罗网的。这种只有土匪、黑社会组织才使用的反人道的卑劣手段,作者竟把它强加在革命部队指战员身上!《丰》还暗示鲁大队长乱搞男女关系,并因此找个借口将情敌小号兵马童枪杀了。作者接着先借马童爷爷大骂:“抗日抗日,抗成一片花天酒地。”后又借只有几岁的上官金童的嘴说:“听起来颇似治军有方、执法如铁的马童事件”“告诉我们,战乱年代,人的命如同蝼蚁。”作者还写蒋政委居然任命哑巴为代班长。而“哑巴升任班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当天奸污了上官领弟(三姐)!在作者笔下,八路军不仅成了土匪、流氓、法西斯,而且也成了蠢猪。须知班长相当于军队的刺刀上的刀尖,是在最前线指挥战斗冲锋陷阵的带头人。十哑九聋,既听不到枪炮声和上级的命令,又不能开口下令,怎么能组织战斗?

2:美化国民党军

  作者对地主国民党军队,却是用玫瑰色来加以歌颂。家有短枪队的大地主、“福生堂”二掌柜司马库在书中一出场就是一个活菩萨。同村的赤贫孙哑巴兄弟五个公然在大街上追杀了他家一头大骡子,他不但没说一句狠话,反而赏给了五块大洋。司马库再次亮相时就是一个抗日英雄了。为了阻击日寇,他既在蛟龙河拱石桥上大摆火龙阵,又爬上铁桥锯断钢梁,颠覆了鬼子的军列。

3:美化日本侵略者

  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丰》也给予美化。书中日寇一出场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正当上官鲁氏(母亲)临产几天几夜生不下来,母婴即将双亡的时刻,是日本军医救了她母子女三人的命。

  书中还有著意的对比描写。日本投降了,司马库带着美式装备的别动大队进村包围了鲁立人的爆炸队,将其赶出大栏镇。司马要部队只是放空枪,“施行恐吓战术,没打死爆炸大队一个人”。可几年后,当爆炸大队改编为解放军某部杀回来时又是一个什么景象呢?鲁趁司马给他队伍和老百姓放电影之夜,包围了电影场,把手榴弹不停地抛向人群。司马的人顽强抵抗着,司马大叫:“投降吧,弟兄们,别伤了老百姓。”两相对照,司马库是何等宽厚,何等爱民。鲁立人则成了杀人魔鬼。

  不只如此,在《丰》中,鲁立人等还有更灭绝人性的罪行。鲁转业当了解放区高东县县长,在大栏镇搞土改,竟在上面派来指导土改的“大人物”的逼使下,下令将司马库仅几岁的双胞胎女儿枪毙了。整个过程中,群众的同情完全在司马一边。如此恶毒的攻击,易、陈反而辩护说,作者真实地写了鲁内心的矛盾,“他展开了人情与已被扭曲的‘阶级觉悟’之间的尖锐冲突。”殊不知作者正是借此以攻击“大人物”,进而从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攻击共产党、否定和控诉土改运动的。

4:肆意恶毒歪曲渲染解放军毫无理性

  再看看《丰》中描绘的几件事吧。

 之一:解放了,大栏镇在县里指示下搞起了“寡妇改嫁运动”,把所有的寡妇集中起来,“像分配母鸡一样”把寡妇随意地配给了镇上的光棍汉。一个年轻寡妇不愿配给腿生着毒疮的瘸子,一女干部就对她说:“腿流脓怕什么?只要鸡巴不流脓就行啦!”

  之二:镇政府办阶级教育展览,又成了攻击的对象。写展览会上又是图画,又是讲解,说司马库还乡团如何在短短十天内枪杀、活埋了1388人。可是被请来作证和控诉的、说是当年的幸存者郭马氏在会上却说,她的命是全靠司马库救下的,当时司马的手下为凑一百足数,想将她也活埋了,是司马制止说:“别凑数,该杀的杀,不该杀的别杀。”她最后深情地说:“说一千,道一万,司马库还是个讲理的人。”

  之三:上官想弟(四姐)解放前自卖当了妓女,60年代把卖身一二十年得来的金银首饰全藏在琵琶里,带着回到了故乡,还没到家就被公社一干部抢去了琵琶。她大骂:“光天化日之下,动了抢了,日本鬼子也没有像你们这样!”而后又把她拉出来斗争,审问她这些金银玉器是怎样剥削来的,公社书记竟把她打成脑震荡,最后在外伤和梅毒的折磨下凄楚地死去。
,,,,,。
总之,在《丰》中,从抗日战争时期的30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90年代,几乎凡与共产党、与革命、与政府相关的人和事,大都是被用调侃、挖苦的笔调和敌对的情绪来描写的。

《丰》不仅政治上近乎反动,而且道德上也近乎反人伦。书中关于男女淫乱关系的描写,不仅触目皆是,而且到了反常的程度。其中有姑姑怂恿自己的丈夫与侄女通奸的;有侄女向姑父“借种”、向姑父说“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有来弟因汉奸丈夫死后为消除性饥渴而戏弄七岁弟弟金童的;有金童受不住诱惑抓住自己六姐乳房加以搓揉的;有舅舅硬要摸外甥女乳房的;有母亲为女儿偷情发出浪叫而在门外放哨、敲盆加以掩护的;有母亲为儿子拉皮条的;有沙枣花脱下衣裙赤条条仰面朝天躺在地毯上大叫表哥来试试她是不是处女的。还有更糟污的描写:领弟被哑巴强奸后,部队要枪毙哑巴时,她竟然跑去“握住了哑巴双腿间那个造了孽的家伙,对众人哧哧地笑起来”,“厚唇上浮着贪婪的,但极其自然健康的欲望。”这是在宣扬什么


一; 转载自(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
二; (转载自网络电邮)

2012年10月26日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 维庆书法----
                      




















 ----维庆油画--


2012年8月4日

国人对冯天薇勇夺伦敦奥运会铜牌之反应感赋


民稀邦小才难降,

客远扉掩瑟独弹。

自古庸人多识浅,

从来国宝鲜心寒2。



1                    据一互联网报道,对新移民冯天薇为新加坡52年来第一次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赢得第一面铜牌,竟有近八成受调查者表示无法赞同新移民为新加坡争光。这些受调查者或已忘却甚至不知今天的新加坡公民,几乎都是移民的后代或 新移民。

2                    李斯《谏逐客书》云:“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012年7月6日

神媒



话巧神媒传主意,1

慨捐善信慰幽衷。

荣华富贵千般诱,

五蕴皆空厄自穷。2




1 主:神,天帝,上苍,上帝。
2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转山


转山祈福上高原,1

氧缺温低摄魄魂。

塔下灵台修正果,2

何需远逐枉耆奔。3


1          西藏神山处处,许多虔诚善信常绕山祈福,此种活动称为转山。

2          证悟人生是个人的事,而证悟之法,众说纷纭。佛教中有一偈,兹录如下:“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落在众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灵山塔下正好修。”

3          报载新加坡人近日组团赴西藏朝圣,拟到西藏西部塔钦(Darchen)的同仁波齐峰(高6656公尺)绕山脚行走三天;团中有两位年逾六十老人,因不幸患了高山反应症而往生。



2012年6月6日


  铮铮铁骨一医生

——悼念林福寿医生


东寇丢旌,西枭重霸,狼藉声名。

灌顶醍醐,青春不负,追逐黎明。
冷藏廿载何凭?
莫须有、如斯恶惩!
怅望高风,
馀音犹荡,
铁骨铮铮。
铁骨铮铮。
调寄《柳梢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地著名左翼领袖林福寿医生于2012-06-04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享81。林医生曾1963年的冷藏行动中被逮捕,被囚禁将近20年。毕业于莱佛士书院和马来亚大学的林医生,是马大社会主义俱乐部创办人之一,也当过学生理事会主席。19545月,马大社会主义俱乐部刊物《华惹》(Fajar)(意为黎明)编辑部被控煽动罪,林福寿成为《华惹》辩护基金会主席。人民行动党195411月创立时,林福寿曾参与筹建工作,但在1958年被开除党籍。他在1961年加入社会主义阵线,并当选为社阵中委。





1963年在监牢认识林福寿医生的林清如形容他是位无私、乐于助人、理念坚定的人。另一位前社阵领袖傅树楷医生说:我们在一起很多年,他曾那么坚定地捍卫民主与人权,一生坚守信念。林福寿医生的老同学林少明医生则表示,新加坡失去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并说林医生在帮助穷人方面不遗余力。因研究历史而与林福寿医生有所接触的本地历史研究者林增如说:林医生是为新加坡争取独立那一代人中的巨人,他虽不曾进入国会,却在人民行动党和社阵的创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和去年6月逝世的陈仁贵一样,是愿意为理想而牺牲自己的早期英校生。”                
 (上文节录自《早报网》)

2012年5月29日

杜甫吟

     

昊天何忍没孤舟

颠沛终生为国忧

敢刺乱淫伤暴敛

时哀兵燹悯盲流

穷年胆识希贤拙

斑鬓心知属律周

下笔如神诗史化

冥冥浩荡一沙鸥

2012年5月21日

闲谈古诗注音


                                  闲谈古诗注音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可说是出自盲从。白话文兴起后,教育界的有心人为让年轻后辈对古文有所继承,又担心古文中深奥的字句难读,于是有了注音之举。先是用国语音标,汉语拼音流行后,辄取而代之。此举有利有弊。注音,多少让读者碰到某些深奥的字句时,能较通畅地阅读下去;可是,由于新旧读音的某些不同,汉语拼音的诵读,往往令一些古文篇章失去应有的抑扬顿挫味道。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现代中国的出版物不少。最近看了两本由新加坡当地出版的绍介已故先驱诗人的诗选,颇有感触。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潘受诗选》。内容是挑选潘受以本地和本地区为题材的作品。形式上除对原诗作注释外,还对原诗字句附上汉语拼音、白话翻译和英文翻译。出版者明确指出:如此处理是为了便利年轻一代读者。另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晴山古道》。内容收录陈晴山先生于1894年到南洋后,至1960年辞世之35年古诗作品。形式上有语译、注释、赏析,背景故事,也在原诗字句附上汉语拼音。出版者也希望藉出版,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对出版者的苦心孤诣,在当今世道,是令人赞赏的。然而,附上汉语拼音,并不恰当。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不仅仅是味道有变的问题。特别是格律诗,或者是一些关系音律的文篇,汉语拼音简直起着搅浑的反效果。《晴山古道》评注者陈照明博士对原诗句典故的索引,详尽妥帖,尤令人折服。陈博士对格律的评析,诸如:“不对仗,基本合律···”,“本诗只有颈联对仗,而颔联不对···”等等看来,足见有一定的诗律水平。那什么叫合律?合律,就是符合平仄律。格律诗讲究平仄,不讲究平仄的诗只能称古体诗。这里引个例子,可见一斑:

 这是陈晴山先生的一首律诗,平仄的安排如次: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是合律的。

其中,我们发现,“别”原读仄声(入声),“教”原读平声,“一”原读仄声,“思”原读仄声,注上汉语拼音,变成不合律了: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     ——出律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    ——出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    ——出律

平平仄平平    ——出律    

这如何“便利年轻一代读者”?如何“鼓励更多年轻人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不搅浑是什么?何况,问问读者们,这篇律诗,有哪个字深奥?非得挑一个,就“烬”吧,那也可以将它置于注释处,加个注音,岂不少了误导?金了

2012年5月18日

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读过黄清华先生在《早报》交流版(刊514日)发表了《树立信心,学好华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以为商榷。

    我和黄先生交往近十年了,大家都是朋友。黄先生来新加坡旅居,主要是陪同孙儿来新加坡读书。作为旁观者,黄先生的用心是善良的。

    黄文对学好华文,提出三个关键点:1,明确意义。2,心存紧迫。3,营造氛围。

    就第1点看来,黄文是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学华文的好处,除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还多一条谋职路子。我不明白明确意义,怎么不先明确自己的华人身份?华人学华文, 天经地义!

    2点,心存紧迫。黄文提出:鉴于新加坡教育的双语优势,许多外国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求学。是什么外国人?也许少数欧美人,将孩子送来,是基于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而这里又有英语文的大环境。大多数外国人,其实是中国人,基于生活原因或更方便学习英文的原因(黄文提到: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到新加坡的。中国孩子到这里,绝非来这里学华文,绝非冲着什么双语优势而来。中国孩子能到这里来,又跟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有关,这是另话。

    至于黄文所提新加坡的孩子,如果没有紧迫感的话,这个优势很可能就会消失,我想,新加坡的孩子,怎会有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是说给当政者吧?       

    说到本地的华语文程度,谁都知道比长堤彼岸愈拉愈远。谁都忘不了亲爱的朋友,为了呼吁教育部不要降低小学会考母语分数的比重,敬请大家于本星期天59日傍晚57点在芳林公园聚会签名 刚在几年前发生双语优势,已成笑柄。

    3点,营造氛围。说华文在新加坡的应用比英文在中国的应用来得广,这种比喻令人啼笑皆非,新加坡可是华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引用文学讲座、诗歌朗诵···等等活动来作为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的支持论据,不但显示对本地华文文化的历史演进不清楚,也是对一路来对当局逐步在社会层次面削弱华文所作抗议的无视。地铁的展示文字,公告的华文翻译,等等,不是频频受到抨击吗?而许多表面风光的华文文化活动,其实正处于苦苦支撑的状态。如果有很好的氛围,能耳濡目染,也无需在学校一而再地大谈灵活教学了。学校怎么改进华文教学?在华文节数不变的限制下,作七十二变!

    这篇小文,也藉以呼吁有良知的华人,共同为孩子们能学好华文而努力





                                          

2012年4月9日

鉴湖女侠活在人心

                         一

怒质凤凰礼数殊,汉奸竊国罪何如

怜我鉴湖岀巾帼,英烈捐躯无悼书

                         二

凤凰断谱若焚琴,不识离骚不赋吟

主席功劳民有记,鉴湖女侠在人心

 
https://mail-attachment.googleusercontent.com/attachment/?ui=2&ik=f8ee382a32&view=att&th=136901d53a4a78a6&attid=0.1&disp=inline&safe=1&zw&saduie=AG9B_P84iSyX2dSxEUfAoG0NeCQ3&sadet=1333937871231&sads=kFAYoSkVwyt5M0RRcG_aItcvEoY





















维庆咋寄来述上传讯,有官方背景网站“凤凰网”。以一篇题为”凤凰网历史清明节特刊:《回首那些逝去的人》专栏,刊发了26张历史人物的悼念图像,依次是:陆皓东谭嗣同、林觉民、宋教仁、袁世凯、严复、孙中山、邵飘萍、王国维、杨开慧、鲁迅、赵登禹,林彪,邓小平等。

 网民认为清明纪念尊林彪,排除毛泽东,耐人寻味!

 维庆以“鉴湖女侠不如林彪,袁世凯,,,感遗憾,亦同感,连
 “窃国大盗”袁世凯也上榜更感惊奇。



 

2012年4月5日

纪念潘受

纪念潘受 林锐彬


在潘受百年纪念研讨会上,某馆长强调指出:潘受不为“龙的世界”之外所知闻,应当将潘受诗词,翻译成外文,等等···。一时听起来,令人感动。深一层想,这未免舍近而求远。当“龙的世界”,特别是岛国的“小小龙世界”对潘受及其诗词处于一种“冷遇”状态时,“跳出龙的世界”的呼吁不啻流于奢谈。


有识之士,正是忧心这种“冷遇”,才藉潘受百年契机,发起此次纪念研讨会,期冀“国宝”加冠之举,不致人走茶凉;期冀这一代以及下一代“龙的传人”,能认识、珍惜这用“方块字”抒写的、可宝贵的魅力篇章。


让我们实事求是。当潘老辞世不久,国家艺术理事会(时朱添寿为理事长)召集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出版了一本“以教育青年为目的”的,翻译成白话文及英文的《潘受诗选》。诚心可鉴,然而,却得不到社会上下的关注,更甭说推广。


相信这次听众都非常欣赏朱添寿院长在会上对潘受诗词作生动活泼的、深入浅出的解说。朱院长不失时机再次吁请教育部能将部分潘受诗词编入教科书内;或至少也指定为辅助学习材料。这似乎比“翻译成外文”来的实际,来的意义深远。


功利主义和人文教化从来是互不相让。设立潘受纪念馆的建议,成立潘受基金的建议,说是逆流而上吧。这个人文建设,其意义能与“晚晴园”相当吗?大家不妨探讨。当然,正如学者们所顾虑的:建成后的馆,如果没有延续的活动,没有参观者,便失去意义了。


下附七绝两首,充作结尾。


潘受生旦百年辞世十二年纪 朱添寿

百年卓尔此诗才 浩荡寒花岛国开

耆宿凋零兰畹寂 操持李杜孰重来


集潘受句和添寿兄诗 林锐彬

未羡鱼龙曼衍才 绛纱应为万人开

一篇国宝浮沉录 台上高歌凤不来



                                         

潘受诗辑:

《九日香港太平山上》
独客他山逢九日/了无人共菊花杯/·····/未羡鱼龙曼衍才

《黎老教授国昌···奉赠》
四十三年首乍回/绛纱应为万人开/······

《杨仁恺先生自辽宁来游···》
墨迹能干泪不干/网罗盗失救殚残/一篇国宝浮沉录/辛苦辽东管幼安

《峨嵋四首》
万仞擎天玉作胎/峨嵋山似碧莲开/池中灵气龙将变/台上高歌凤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