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闲谈古诗注音


                                  闲谈古诗注音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可说是出自盲从。白话文兴起后,教育界的有心人为让年轻后辈对古文有所继承,又担心古文中深奥的字句难读,于是有了注音之举。先是用国语音标,汉语拼音流行后,辄取而代之。此举有利有弊。注音,多少让读者碰到某些深奥的字句时,能较通畅地阅读下去;可是,由于新旧读音的某些不同,汉语拼音的诵读,往往令一些古文篇章失去应有的抑扬顿挫味道。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现代中国的出版物不少。最近看了两本由新加坡当地出版的绍介已故先驱诗人的诗选,颇有感触。一本是2000年出版的《潘受诗选》。内容是挑选潘受以本地和本地区为题材的作品。形式上除对原诗作注释外,还对原诗字句附上汉语拼音、白话翻译和英文翻译。出版者明确指出:如此处理是为了便利年轻一代读者。另一本是2010年出版的《晴山古道》。内容收录陈晴山先生于1894年到南洋后,至1960年辞世之35年古诗作品。形式上有语译、注释、赏析,背景故事,也在原诗字句附上汉语拼音。出版者也希望藉出版,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对出版者的苦心孤诣,在当今世道,是令人赞赏的。然而,附上汉语拼音,并不恰当。



在古诗附上汉语拼音,不仅仅是味道有变的问题。特别是格律诗,或者是一些关系音律的文篇,汉语拼音简直起着搅浑的反效果。《晴山古道》评注者陈照明博士对原诗句典故的索引,详尽妥帖,尤令人折服。陈博士对格律的评析,诸如:“不对仗,基本合律···”,“本诗只有颈联对仗,而颔联不对···”等等看来,足见有一定的诗律水平。那什么叫合律?合律,就是符合平仄律。格律诗讲究平仄,不讲究平仄的诗只能称古体诗。这里引个例子,可见一斑:

 这是陈晴山先生的一首律诗,平仄的安排如次: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是合律的。

其中,我们发现,“别”原读仄声(入声),“教”原读平声,“一”原读仄声,“思”原读仄声,注上汉语拼音,变成不合律了: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     ——出律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    ——出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    ——出律

平平仄平平    ——出律    

这如何“便利年轻一代读者”?如何“鼓励更多年轻人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不搅浑是什么?何况,问问读者们,这篇律诗,有哪个字深奥?非得挑一个,就“烬”吧,那也可以将它置于注释处,加个注音,岂不少了误导?金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