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华人,学好华文
读过黄清华先生在《早报》交流版(刊5月14日)发表了《树立信心,学好华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以为商榷。
我和黄先生交往近十年了,大家都是朋友。黄先生来新加坡旅居,主要是陪同孙儿来新加坡读书。作为“旁观者”,黄先生的用心是善良的。
黄文对学好华文,提出三个关键点:1,明确意义。2,心存紧迫。3,营造氛围。
就第1点看来,黄文是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学华文”的好处,除“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还“多一条谋职路子”。我不明白要“明确意义”,怎么不先“明确”自己的华人身份?华人学华文, 天经地义!
第2点,“心存紧迫”。黄文提出:“鉴于新加坡教育的双语优势,许多外国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求学。”是什么外国人?也许少数欧美人,将孩子送来,是基于“将来可以到中国发展赚钱”,而这里又有英语文的大环境。大多数外国人,其实是中国人,基于生活原因或更方便学习英文的原因(黄文提到: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到新加坡的。中国孩子到这里,绝非来这里学华文,绝非冲着什么“双语优势”而来。中国孩子能到这里来,又跟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有关,这是另话。
至于黄文所提“新加坡的孩子,如果没有紧迫感的话,这个优势很可能就会消失”,我想,新加坡的孩子,怎会有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是说给当政者吧?
说到本地的华语文程度,谁都知道比长堤彼岸愈拉愈远。谁都忘不了‘亲爱的朋友,为了呼吁教育部不要降低小学会考母语分数的比重,敬请大家于本星期天5月9日傍晚5至7点在芳林公园聚会签名’ 刚在几年前发生。“双语优势”,已成笑柄。
第3点,“营造氛围”。说“华文在新加坡的应用比英文在中国的应用来得广”,这种比喻令人啼笑皆非,新加坡可是华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引用“文学讲座、诗歌朗诵···”等等活动来作为“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的支持论据,不但显示对本地华文文化的历史演进不清楚,也是对一路来对当局逐步在社会层次面削弱华文所作抗议的无视。地铁的展示文字,公告的华文翻译,等等,不是频频受到抨击吗?而许多表面风光的华文文化活动,其实正处于苦苦支撑的状态。如果有很好的氛围,能耳濡目染,也无需在学校一而再地大谈“灵活教学”了。学校怎么改进华文教学?在华文节数不变的限制下,作七十二变!
这篇小文,也藉以呼吁有良知的华人,共同为孩子们能学好华文而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